古 典 中 国 地 毯
Classical Chinese Carpet


cc Kangxi.jpg

中国织作地毯和用毯的历史悠久,《物原》记载:“神农做席,尧始名毯。”

地毯作为传统家居的一部分,一直备受皇家和贵族的青睐。宋代随着家具由低矮形制向垂足坐具的发展,地毯的功能从原来保暖隔寒的坐卧之具,衍变成步履之席,并更具有装饰性。

当文艺复兴在欧洲绽放异彩时,中国处于明朝时期。明王朝夺回了汉室政权后,开始恢复唐、宋以来汉人的传统古礼,并在经济文化方面开创了“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局面。不少士大夫、文人参与百工之事,将传统文化理念渗入到器物中,并试图通过精美的器物来传达中国文化精神——“物以载道”,促使很多艺术形式,如瓷器、丝绸织绣、明式家具、手工地毯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式地毯的古典时期,在国际上被看作是从1403年到1736年,即从明永乐初期到清雍正晚期。
明永乐时期,北京筹建了规模浩大的紫禁城宫殿,宏伟的宫殿需要大量地毯来装饰。明政府接管了元代大都的官营织毯机构,选京师最好的工匠,取国内上等的羊毛和植物染料,不惜工本,为紫禁城织造了一批最精致的内用地毯。这些地毯的规格与图样设计很多出自宫廷画师之手。
清王朝统一了天山南北的西域诸部落,这些部落都有织作地毯的传统。清康熙时期(1661-1722),由于康熙皇帝对地毯的特别喜爱,曾派专员去西域(现在新疆、宁夏、甘肃等地)为宫廷督造地毯,促使地毯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艺术顶峰。仔细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式古毯,我们能看到制毯匠人们使用了大量微妙的编织技艺、宽广的色域,以及最完美的比例和平衡感。
到了清雍正皇帝晚期,中式地毯已经非常流行,为了追求产量和制作的简易,应用于早期地毯中的技巧和艺术性被逐渐舍弃了,古典时期到此终结。

cc German1.jpg

存世的古典中式古毯总量可能不超过六百块,因其稀有而鲜为人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有最大的中式古毯收藏,不足一百块;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大约十六块;华盛顿的纺织品博物馆也有十几块。此外,许多博物馆只有一两块收藏。大部分中式古毯散存于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界,因其主人的远见、呵护和鉴赏力而得以幸存。如今这些古毯早已超越了一般铺地之物而升华成为稀世艺术精品。

2005年,德国科隆的东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古典中国地毯展”,是继1911年巴黎Berneschi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毯展”近一个世纪以后,在欧洲的又一次中国古典地毯专展(见左图)。这个展览汇集了68块出自“古典时期”的中国皇家地毯,这些地毯大多现存于美国和欧洲的私人收藏。2010年,日本佐贺县立美术馆举办了“中国故宫博物院地毯展”,通过展览来推进有关地毯制作工艺的学术研究。

cc German2.jpg

专业地毯杂志“HALI”的前出版人Michael Frances曾这样描述古典中式地毯:


“拥有无比卓越的宁静和平衡。这些特性不是简单地偶然获得的,而是数世纪的传统提炼积累而成。为了创造这些美好的物品,中国的织作大师使用了比任何其它地毯织作区都更精巧的编织方式和打结技法;宽广的色域及多重色调的使用,是两千多年来应用并发展植物染料的结果。毫无疑问,古典中式地毯属世界上最精美的地毯之列。”

首页